秋招季将至,怎么找一个好工作,成了无数人最关心的问题。互联网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职场“圣经”:有人说,简历靠包装;有人说,面试看演技。总之,不管里子如何,面子总要做足。
然而,这年头美化简历也有风险。慢慢的变多人发现,企业招聘流程中多了背景调查(后简称“背调”)这一环。专业背调公司八方锦程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相比2020年,2023年进行全员背调的公司比例上升了近5%。[1]
背调究竟查些什么?信息从哪儿来?背调结果对招聘有什么影响?我们统计了10家大型背调公司的公开信息,并同几位业内人士及接受过背调的求职者聊了聊,试图理解:背调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求职者而言,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对招聘者而言,找一个好员工也不容易。为了规避弄虚作假的员工带来的用人风险,更多公司选择在发放offer前,对拟录用的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
有过6年招聘经验的面试官老猫表示,背调是一个非常后置的招聘步骤,大部分时候做的是基础的核实工作。有经验的HR能够最终靠前面几轮的笔面试充分判断候选人的能力、性格与岗位的匹配度,而无需过分依靠背调进行最终的淘汰,对于基础岗位,候选人的调查还可以在5分钟内搞定。
但对有可能会出现用人风险的岗位、或没那么成熟的HR来说,背调也是最后一道保险。负责人会全方位地排查应聘者信息,即使笔面试过关,一旦在背调环节查出严重问题,也可能因此倒在“临门一脚”上。
除交由本公司HR外,大规模的公司更倾向于将背调外包给专业的背调公司完成。例如,八方锦程公布的客户名单里,就有央视、中国移动等知名国企,还有京东、美团、快手等互联网大厂。
背调究竟查些什么?依照我们对10家专业背调公司信息的整理,个人资质和履职情况是核查的主要内容。
仅个人资质涉及的信息已经十分庞杂,大致上可以分为身份信息、教育信息、社会不良记录、商业利益冲突状况四类,其中既包括身份证核验、学历信息核验等普遍而基础的核查项目,也包括诉讼记录状况这类较为深入的调查内容。
与个人资质相比,工作履历和工作表现所牵涉的信息范围较窄,但调查更为深入,也偏主观。如在核查求职者的工作表现时,不仅要考察其具体工作内容,还要考察其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抗压能力等。
这部分相对具体、深入的考察项目的信息源自往往依托有关人员的评价,如前雇佣公司的领导、同事,学校的老师、同学等。合规的背调程序里,背调公司需要从求职者处取得授权,还需就“是否同意自主搜寻证明人”这一项征求应聘者的同意。[2]
许多求职者也会提前告知可能的证明人,拜托他们在背调时“多说好话”或是“说些无关痛痒的缺点”,甚至有求职者为了保险,在社会化媒体发帖咨询让朋友冒充上司。
除此之外,公开或半公开数据也是背调信息的重要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主动披露的文件与数据库。有过五年背调从业经验的高甄表示,学历学位信息、诉讼记录等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均来自于专门的官方授权接口。当然,也有部分信息来自第三方信源或公司自身的渠道,属于背调公司的商业机密。
详尽而深入的背调能够从方方面面将候选人的能力、性格数据化、标准化到一份报告上,曾负责背调工作的电子商务行业HR咔咔认为,这样的背调是为了匹配岗位、减少摩擦和防止浪费精力,“就像一个螺丝口,要找到符合规格的螺钉才能让整体稳固”。
公司开展背调,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人才流动加快,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招聘中,企业面临的求职信用风险广泛存在。老猫表示,几乎所有人都会包装自己的简历,区别只是在于把90美化成100,还是把0美化成1。
多家背调公司在调查中发现,求职者在工作履历、教育背景、诉讼记录、工商记录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诚信表现。其中,工作履历异常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
专业背调公司八方锦程在《2021年职业信用风险白皮书》中,列举出了包括提供虚假证明人、雇佣时间造假、签订竞业协议等在内的14种工作履历异常风险点。其中有的会干扰企业对候选人真实的情况的了解,有些甚至会带来法律层面的纠纷。
背调公司常常以不一样的颜色的判灯(或称为盾、牌)代表候选人存在的不同风险等级,大体上按照风险由低到高分为绿、蓝、黄、红四种类型。
以知了背调公布的标准为例,绿灯代表候选人信息全部属实;蓝灯意味着存在轻微差异;黄灯则有两层含义——未能查得/无法核实真假,或信息存在比较大差异;红灯则意味重大差异甚至造假。以八方锦程2021年公布的数据为例,绝大部分应聘者的风险评级都在绿灯或蓝灯级别,但也有约1/9 的应聘者被判红灯及黄灯。
对资金充裕的企业而言,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背调仍然算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以专业背调公司人人背调的官方报价为例,核查个人身份实名信息仅需10元,核查诉讼及失信记录需要60元,工作履历鉴定价格为150~450元不等,工作表现鉴定则在200~6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大部分员工的背调成本通常只有几百元,远低于解雇对方时可能要支付的N+1,甚至N+X的成本,(注:N=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x劳动税前12个月的平均薪资,N+1指除N外,用人单位还应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3]更不用提中高层岗位及核心敏感岗位所托非人可能带来的财务转移、技术泄漏等高危风险。
因此,尽可能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发现造假和不合要求的人员显然是更符合利益的选择。
当然,候选人录用与否,终究是取决于企业的评判,并不完全与判灯颜色挂钩。企业作为背调的“甲方”仍然占据着主动权。
高甄分享道,在真实的操作中,有些公司会结合自己的招聘标准采取更个性化的判灯标准。例如,在和某银行客户确认背调风险模型时,该客户就在学历认证上提出了非常严厉的判灯标准,非全日制学历的候选人一律出具红灯,取得本科学历时超过了22岁也要出具黄灯,使得背调不仅仅是基础的信息核实,还成了人才筛选的一道门槛。
站在公司角度,背调是应对职场造假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于大型和中大规模的公司而言,花费一定的金钱查证候选人的能力和诚信,从而规避明显的用人风险,是一件正常而必要的事情。
受访者陈竹工作以来接受过两次入职背调,一次是在航空公司,一次是为了入职一家百年外企。两次的调查都十分繁琐,陈竹提供了包括父母的身份信息、自己从校园到就业的全部学历、工作记录,还和自己的大学老师、前公司的同事、老板等一一打了招呼。
详尽的材料准备背后不仅基于公司的要求,也出于陈竹自己的担心,毕竟,她不希望被卡在拿到offer前的最后一步。
陈竹对于背调的担忧并不是个例,社会化媒体上求职者们关于背调的讨论也充斥着焦虑:担心和前司的关系差影响背调结果,担心简历上的瑕疵被认为是严重造假,怀疑调查方会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挖出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背调仿佛是入职前的一道坎,许多人担心在此折戟,直到最终得知背调结果时,才能长舒一口气。
这背后反映的往往是调查方和被调查方的信息差问题。实际上,从HR和第三方背调工作者的视角来看,背调大部分时候只是基础的核实性工作,大部分人都能顺利通过背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老猫直言,背调可能只是企业拒绝求职者的托辞,用以替代其他不便直说的原因。
然而,在正常的背调之外,值得重视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的合规问题,比如背调前置和隐私侵害。受访者亓贞提到,她在投递香港的一个头部外资银行的实习时,曾在求职面试前应公司要求填了一份信息表格,内容有其姓名、户籍、身份证号以及父母的信息和工作等,对此她感到明显的冒犯:“我觉得这已经算是一次背调了,而我甚至还没有入职,只是去面试实习而已。”
陈竹则表达了自己对严格的背调可能侵犯隐私的担心:“没办法,迫切要工作就要签这个背调免责书允许他们查,可能他们就是要求职者‘心甘情愿’被侵犯隐私吧。”
如果说背调前置和隐私侵害在法律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比如,面试前填的信息表格到底算不算背调?背调过程中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判定为隐私?那么,企业依据背调结果,拒绝那些有过劳动仲裁经历或与工作无关的法律纠纷的求职者,则可以被明确定义为用工歧视。[4]然而,无论是在巨头企业还是普通公司,类似的歧视行为任旧存在。[5]
可见,尽管背调能够正常的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劳动关系缔结在诚信的基础上,在求职过程中作为弱势方的个人,在可能遭遇的不公面前却是相对无力的。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因此背调本身是合法的,但同时,《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指出,处理个人隐私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6]如果在未经候选人授权的情况下调查了其不知情的内容,甚至依据无关信息剥夺了求职者公平竞争职位的机会,则偏离了背调的初衷。
高甄总结自己5年的背调从业经历时认为,背调不是像侦探一样去挖掘一些事情,而是去证实候选人呈现给企业的信息,以保证公平的求职环境。随着背调越来越普遍,如何通过制度的途径使其多些透明,少些欺瞒,仍是当下值得思考的事情。
[1]八方锦程.《2020年候选人求职信用风险白皮书》《2024年中国职业信用风险白皮书》
[2]法治日报. (2024年3月14日). 调查对象逐步扩大,婚恋成为调查重点?求职背调不应成为隐私打听场!
[3]央视网. (2022年8月10日). “离职补偿N+1” N是什么?如何计算?律师详解.
[4]上海崇明工会.(2024年4月18日).因一条民事诉讼记录丢两份工作!上海一求职者因“背调”不通过两头工作落空,冤吗?
[5]工人日报. (2024年8月18日).仲裁维权经历不该成为就业“绊脚石”① “申请劳动仲裁,怎么就成了求职‘污点’?”